2017年6月28日 作者:张国庆 来源:农民日报
改革开放39年来,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39年是我国广大农民积极奋斗,不断探索的39年,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,概括起来就是,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出发,坚持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尊重农民创造,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。回望历史,这39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,对我们今后继续做好三农工作至少有三点启示:
启示一:坚持把田间地头作为不断获取滋养的源泉。纵观发展历程,我们很多好的政策都是发源于群众,创造于田间。毛泽东同志曾说,“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,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”。他在寻乌县调查时,直接与群众开调查会,深入田间地头,写出了著名的《寻乌调查》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到田间地头,了解真实情况的重要性,而且率先垂范。他指出,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,要放下架子、扑下身子,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,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,倾听他们的呼声,体察他们的情绪,感受他们的疾苦,总结他们的经验,吸取他们的智慧。农村特点和农业属性决定了搞三农工作不能坐在办公室里遣词造句,做“客里空”,一定要到田间地头,扛起锄头,挽起裤腿,同农民一起干;坐上炕头,盘起腿,与老百姓交心。如果脱离了田间地头这个力量的源泉,就会成为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比如有的干部到地方调研,要么没有下到一线去,即使下了,也是葫芦瓢在上面沉不下去。当然,认识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,进而上升为理论,反过来又用于指导新的实践。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草叫尖毛草,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,只有一寸高,但半年后雨季来临,三五天就长到了2米,原来它之前的6个月一直在长根部,扎根地下超过了28米。一定意义上来讲,搞三农工作也要像尖毛草,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袤的土地上,扎根于田间地头。正如古人所言,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,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
启示二:坚持把农民作为工作的起点、终点和标准。邓小平同志曾说,人民是共产党存在的全部理由,是一切工作的起点、终点和标准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”。他还指出,“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,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,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,为老百姓谋利益,带老百姓奔好日子。”三农工作最接地气,离老百姓最近。经常去农村调研的同志,也许都听过老乡说这句话:“俺们农村是你们农业干部的娘家,你们农业干部是俺们老百姓的依靠。”一句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三农干部“从哪里来”、“到哪里去”这个深刻的道理。可以说,农民是三农工作的起点和终点,是检验三农工作干得好不好的根本标准。比如,我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、调整种植结构、开展新农村建设,以及编制发展规划、制定三农政策,等等,都必须把尊重农民意愿,保护农民利益摆在第一位,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、农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,千万不能拍脑袋。俗话说,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,我们跟群众走得有多近,群众就会对我们有多亲。只要我们真心为农民办事,把农民利益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,就能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,就能得到农民朋友的肯定和认
可。
启示三:坚持以大思维大格局筹谋三农改革发展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不谋万世者,不足谋一时。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”三农问题不仅事关农民利益,而且事关全局发展。当前,农业发展已到了转型期,农村也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,就三农论三农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,只有跳出三农抓三农,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。我们都知道,胡焕庸线是人口学上的概念,其实它还与380毫米等雨线相吻合,即其东南部适合农业发展,西北部则不宜事农桑。从古到今农业都不是单纯的农业问题,这里面有大文章。研究农业,搞三农工作也一定要有大思维大格局。任继周院士从天、时、地、度、法等维度指出农业发展的伦理,这是一种格局,是自然发展规律的大格局。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、茶马古道,农产品贸易是很重要的部分,现在我们提出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农业能做什么?能发挥什么作用?还有,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,这将会给世界农业带来怎样的影响,中国农业又该如何发展?这都需要大思维、大格局。具体而言,纵向上,我们要从历史中探求农业发展的经验和规律。比如,土地制度,从春秋时期井田制到北魏均田制,再到唐代租庸调和明代两税制,还有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发展脉络,我们能从中看出什么,这对今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和避免的教训。横向上,我们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。比如,西方发达国家,还有周边的日、韩,包括我国台湾地区,在发展规模经营、产业融合、金融创新、农产品加工等各方面,它们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汲取。
辩证唯物主义认为,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,但可以认识把握并运用规律。当然,不同国家农业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,这些规律从哪里来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|